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10月 2023 浏览人次:1641
结 婚
结婚是整个婚礼中最隆重的部分,又称“亲迎”。此前的一切工作,从说媒到订婚,都是为结婚做准备的。按古婚礼结婚就是“亲迎”,齐俗不亲迎;地处边远海隅之地的荣成,却反齐俗而一直采用“亲迎”之举,可见受古婚礼影响至深。
送嫁妆:吉日的头一天上午,女家便向男家送嫁妆。过去,荣成送嫁妆讲究人抬,两人抬一件,即使一把椅子也要两人抬。所以,“送嫁妆”的队伍浩浩荡荡,嫁妆大都是红颜色,十分鲜亮、显眼。由于“送嫁妆”走村串街,招人观看,女家尽量把嫁妆办得体面。而且荣成是女家跟人送嫁妆,嫁妆办得不体面,娘家人脸上也不光彩。除抬嫁妆人以外,女家一般派一男一女押嫁妆,,过去,女方的嫁妆多是两铺两盖,一对方长枕,一对耳枕,一组箱柜,一张抽桌,两把椅子或两张板凳及脸盆等梳洗工具。现在不同,女方的嫁妆胜过男方的筹备。一般家庭,男方准备家具、床具及床上用品,女方的嫁妆有卧具及日常用品,凡是女方劳动需要的家电用具及家庭娱乐用具全由女方陪送。特别是沿海渔村,女方的嫁妆从电视机、洗衣机、收录机到电扇,从沙发到吹风机几乎应有尽有。
在女家送嫁妆的同时,男家也在紧张地准备。清晨起来,就要把庭院打扫干净,粉刷一新的洞房冉擦洗一遍,连彩纸糊好的地方也要掸掸灰尘,窗子贴上红纸剪好的窗花,墙上贴好“百子画”,一切都准备停当,单等嫁妆到来。嫁妆到来后,由男家指挥,将箱柜桌椅安放在预定位置,然后,由娘家押嫁妆的女性和男家不忌讳属相的“全和人”,即上有父母公婆、下有子女、丈夫健在的女性来布置洞房,实际是铺炕。因为此前,男方已将洞房布置停当。铺炕之前,要开女方送嫁妆的箱子,以便取出被褥。此时,女家来人掏出钥匙打开锁,男方的大伯哥或“全和”的伯、叔,一手持擀面杖,一手拉开箱门,用擀面杖在衣物中搅一搅,赶走路上沾来的晦气和不祥之物。婆婆趁此将用红纸包好的银元塞进箱里,谓之压箱。这个风俗在少数村庄延续至今,破坏了喜庆气氛,影响了双方团结。铺好炕,叠好被,在褥子下面放上红枣、花生、栗子等,寓意“早生子”和“花花着生”,或者让小男孩在炕上打滚儿,以求早生贵子。
男家要给抬嫁妆的人散赏钱,并留下同请来的轿夫一起吃饭。这顿饭一般比较简单,抬嫁妆的人吃完即回去,轿夫则等候新郎去女家迎娶。
走轿:或者叫迎亲。吃过午饭后,新郎打扮得焕然一新,身披红彩,有的还在礼帽两旁各插一朵金花。清时,允许此日头戴红缨秋帽,穿吉服,故称之为“小登科”。然后给族中长者行礼,有家庙者需到家庙叩拜列祖列宗,谓之告庙。下午两点左右,新郎乘轿起程,到女家迎娶,于古日吉时返回。如果路途很远,新郎可提前几天起程。女方起程,也可视路程远近决定,但中途不能落轿,而且必须赶在吉口吉时到达夫家。所以,过去有钱人家说远亲,沿路每隔二三十里搭座轿棚,安排好轿夫。花轿到达一个轿棚后,等在轿棚中的轿夫抬轿就走,原来的轿夫可在棚中打尖休息。农村人家很少说远亲,大都是临近村庄,二十里地就算远的,所以,新郎一般都是在下午动身。过去,非常讲究选定的好日。好日已经选定,不管什么原因是绝对不能更改的,如严冬大雪封路,需派专人扫雪开路;盛夏大雨倾盆,也必须冒雨而行;如中途有河阻拦,得派人护轿,以防不测,即使新郎偶染重病,或外出因道路所阻不能按期到达.也不能改变吉期,可选一童男代迎,俗称“压轿娶”,轿有两乘,—乘叫“雅轿”,一乘叫“花轿”。新郎乘雅轿.新娘乘花轿。两乘轿名称有别,但都是红缎花轿衣、金顶、飞檐、流苏下垂,上缀许多金属片,亮晶晶的,闪闪发光,装扮得富丽堂皇,花枝招展。起程迎娶时,新郎口含红枣,乘坐花轿前往,寓意早生贵子,雅轿空着跟在花轿后面。有的地方也找小孩压轿,花轿轿顶上放着一面用红彩绸打上十字的筛子,前面插着三支箭和一面铜镜,用以避邪和破煞。在轿的前面,由男家请本家不犯属相的年轻人抬着食盒
引路,否则轿夫即使知道路怎样走,也找不到女家的门。食盒,红色、圆桶形,类似现在的汽油桶,分隔、木制,由二人抬着,用红长纸条封好。纸条上写:某年某门某日亲迎。盒内装着一方肉,俗称“离娘肉”,即在这块肉中间割一道口子,但不通到两头,到女家后由女家分割开来,一块用于吉日早饭包饺子供“上头”和招待宾客用。盒内还装有米、向,均用特别的纸斗盛着,用于“上头”使用。另外还有一条卷好的封条,上写某年某月某日吉封,待吉日使用。食盒架两侧各绑一只红纸封口的酒壶,内盛黄酒,用以喷洒新娘的衣物。
如果是大户人家或富裕人家,作为前导的则是仪仗和乐队。仪仗人人都要披红结彩,沿途吹吹打打来到女家。到了女家大门口,文武乐器一齐上,谓之“三吹三打”。一般人家不兴此举,只由抬食盒的前导。到了女家,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,男领客来到轿前,向新郎一揖到地,请新郎下轿。新郎拱手为礼出轿,也一揖到地,以示道谢与酬劳,,男领客伴新郎至客房拜见岳父后,上茶与点心,稍事休息,为新郎打尖。然后,男领客伴新郎去女家宗庙拜祖,并叩拜族中老者。
在新郎告庙拜祖的同时,女家则为新娘开脸。所谓开脸就是用五色线将新娘脸上的毫毛拔去。给新娘开脸的人,一般是新娘的子女双全的婶子、大娘,她嘴咬一根线头,左手扯住一根线头,右手撑开线圈并挽上“劲儿”,贴紧新娘的面部一紧一松,便将毫毛拔去。开脸时,新娘坐在柳条笸箩里。笸箩里面放一把用红彩裹着的斧头,以示坐在“福”上开脸,又闲笸箩小漏水,取其福运常存之意。同时,新娘要照男方送口子规定的方向开脸。
新郎到女家宗庙祭祖及叩拜族中长者回来后,仍回客房,稍事休息即入席,女家亲属作陪。轿夫则在另一处设宴,女家须请人陪,而且一定要伺候好轿夫,使他们吃得满意,喝得满意,请他们多关照:新娘年纪小,体质差,求他们抬轿平稳些。如果款待不周,次日下轿,新娘非晕不可。因此,招待轿夫万万不可马虎,一定找一位乖巧伶俐的人当陪客,尽量使他们满意。女家眷属则在屋同新娘共席,谓之“暖轿”。晚上,新娘举行辞娘礼,做母亲嘱咐女子应注意的事项。
迎娶:真正的好日,是新郎正式娶回新娘的一天,这天早晨,男家要在住家、洞房及伺候客人暂借的房屋大门张挂彩绸。彩绸中央簇一朵大花悬于大门正中,两头沿门框左右分开,再在两头再各簇一朵小花,用新的红筷别住,垂向前框下部。贴好门联。贴门联有的非常讲究,如洞房该贴什么,喜主的大门该贴什么,颇多讲究。但民家个讲究,凡是吉庆的词儿,贴哪里都行,如“今日洞房花烛夜,明朝金榜题名时”,“五彩云临门焕彩,七香车拥辔如琴”,“弯凤和呜吕百世,麒麟瑞叶 ( 读“协” ) 庆千龄”。早饭后,参加婚礼的人们穿戴一新齐集男家,男家由陪客的将来客领到客房待茶,等候花轿的到来。
女家早饭后,开始给新娘“上头”;上头之前,先用男家食盒的酒,隔着筛子喷洒新娘的衣服被褥等物,以期新郎新娘相亲相爱,白头到老。上头实际上就是古代称之的“行加笄礼”,只不过与婚礼一起举行罢了。笄是女人盘头时使用的簪子,加笄就是给出嫁的姑娘盘头,俗称上头,也就是把当姑娘时的发辫扯散,重新梳理,挽成发髻,插上簪和钗,戴好冠饰、花朵,然后更衣,换上新婚古服。所有这一些,都由父母、子女、夫妇双全的女傧相帮助完成。但女傧相绝对不能由新娘的姨、嫂担任,即使条件再好也不行。俗话说:“姑不娶,姨不送,嫂子送了光着腚。”就是说姨、嫂若当傧相,日子将过得贫穷不顺利。新娘更好衣后,将—块方形、四角各缀两枚铜钱的红彩,俗称盖头,遮住新娘的头、颈、脸部。此时,男领客即男傧相将新郎请入二堂。二堂已摆下八仙桌子,桌前放一凳。新郎进屋后,男领客请其坐在长凳左侧,然后男领客进屋将穿戴一新的新娘抱出,安坐在长凳右侧。此后,女傧相把十双新开封的红筷子递给新娘,新娘双臂交叉,两手各接五双撒向地面,寓意两头发得快。男领客拣起两双交给新郎,新郎分别插在左右腿带上。这时,男领客从桌上已备好的木盘中取来一碗饺子、一碗米饭端到新郎面前。新郎将水饺和米饭撒向地面少许,以示祭奠女家祖先。饺子和米饭,都是新郎走轿时用食盒带来的肉、面、大米做成的。新郎祭祖结束,男领客将剩下的饺子、米饭用新郎的手帕包好,交新郎带回,饺子留合卺后夫妻吃饭用,米饭待第三日煮粥用,然后请新郎登轿。
新郎走出大门端坐在雅轿里。花轿的前轿杆从门框插进院里,门框两边要遮挡严实,不留任何缝隙,防止有人偷看犯了禁忌和生肖。轿内铺垫完毕,由男领客将新娘从里屋抱进轿内。新娘呢,全身穿戴非常整齐,惟脚上穿一双红软鞋,实际是用红布缝的套袜,以此向兄弟和亲朋表明,自己没沾娘家的一点。再将陪送的脸盆放进轿里,防止新娘晕轿。做完这一切再由女傧相检查一遍,看有无遗漏。新娘起码要带两三块手帕,以备路遇别人的花轿作礼物交换。一切无误后,掩紧轿帘,将轿顺出,由轿夫接过,轿头喊声“起轿”,两乘轿便颤悠悠地前进。前进的顺序是食盒在前,此时食盒换上某年某月某日吉封的红封条。雅轿居中,花轿次之,两位男陪客此时变成两位送客,护轿走在最后。食盒里,有女家视新郎走轿时带来的礼物,即米、面、肉月等,等量还回,惟酒用后,在酒瓶里各插一棵大葱,借葱之谐音,祝婚后日子过得富裕从容。如果日子犯白虎,则将肉片悬挂在花轿右边轿杆卜,以飨白虎,免得殃及新娘。
过去,喜事大于丧事,如迎新吉日偶遇丧事,则暂不成殓,并移尸别处,待喜事完毕后再论丧事。行轿途中如遇官轿,官轿应偃旗息鼓,避让喜轿,官员亦应拱手为礼。如遇发丧之灵柩,谓之“见材”,视为大吉,预示新娘夫妇“白头到老”。如果喜轿与喜轿相遇,由送客人报知新娘,新娘通过双方送客人互赠礼物,婚后可当亲戚走动。如路过外祖、姑、姨等所住村庄,应暂时歇轿,新娘到亲戚家拜客,受拜者应予压腰钱。沿路桥梁、井台、庙宇等,都应以花红遮避,以免冲犯神灵。一般家庭很难负担花红,改由男家在上述等处遍贴喜字避之。
过去,送客的称为宾客,是女家安排到男家送亲的人,要双不要单,原是有功名的人担任,使男家不敢轻视女家。后来由新娘的近亲如伯、叔、兄、弟或舅舅担任,其主要任务是护轿,服侍新娘突然出现的不适并向男家订好“归宁”的日子,以便做好准备。至于大户人家行轿时,仍然以旗罗伞扇等仪仗及乐队为前导,吹吹打打伴轿前进。
拜天地是婚礼中最重要、最隆重的组成部分。女家有送亲的宾客,男家就必须在参加婚礼的亲朋中,请德高望重或年长位尊的人担任迎亲客,他们都属于婚礼中的上宾。花轿来到之前,男家派一小孩到村头高处探望。看到花轿以后立即通知迎亲的人。迎亲客率男家亲属出村迎接,首先挽住马缰。送亲客见此连忙跳下马鞍,互道“恭喜”。迎亲客顺手将马缰交给男家晚辈,由其看管马匹。迎亲客伴送亲客在男家门前站定寒喧,待花轿进门后,则去客厅侍茶、入席。而花轿却在街心缓缓而行,谓之“压街”。此时无论是轿夫,还是乐队,都要卖弄精神,各显其能,将婚礼推向高潮。
花轿来到男家大门口时,三声炮响或一挂鞭炮响声中,雅轿轿门面朝喜神所在方位落定,新郎走下轿来。此时花轿不能落下,轿夫在原地踏步。新郎 行到门前早有人将用红布包裹着的一把斧头、一千枚制钱搭在新郎背上踏进门里,这就叫做“资斧”进 门。以此表明新郎已经成年,应该自己开辟新的生活途径,创家立业,发家致富。在踏进门槛前,事先 安排好的人把两个烤得金黄的“莲子花儿’’并在一起,递到新郎嘴边,新郎至少得咬一口才能进门,这叫“大妻恩爱,莲结并蒂”。新娘似乎没有新郎那样幸运,不受一番折磨是不能下轿的,
烤拖拖 也有叫“跨火盆”,新郎进院后.有男家二人接过花轿前杆,将轿杆插进门框里面,门框周围遮严,不留缝隙,以免被犯忌之人所窥。遮严后,解开轿帘,女傧相拿着糖和红枣塞进新娘门中,寓意夫妻生活甜蜜,早生子女,所以嘴里反复念叨:“吃个枣,一个小儿。”此时,顺轿的男家人将一盆燃烧的耕地犁上的旧拖拖,放在轿门前。烘烤新娘,俗称“烤拖拖”,也叫“烤性”,即熬磨新娘的性情,以免口后暴烈。另一男性,则将花轿顶上的筛子、箭、铜镜解下,放在房顶的阳坡上。至于烤到什么时候,要看吉时定在什么时间。古代所以称婚礼为昏礼,据姜海峰考证是把吉时安排在夜半时分,而现今荣成的吉时大都定在午时。一到午时,女傧相一左一右将新娘搀扶起来,跨过火盆,然后踏在轿前的红毡上。再将一根红线两端各拴一枚铜钱放在两只酒杯里,用食盒架的两瓶酒拔去葱,将酒斟进杯里,分别送给新郎和新娘。新郎和新娘各喝一口,再交给女傧相,女傧相将两杯剩酒兑在一起,又分成两杯,新郎和新娘冉各喝一口,谓之“喝同心酒”。红毡分别由两位喜童交替移动铺下,使新娘一直踏在红毡上。红毡四角各缀用红线束结的面蒸元宝两个、铜钱八枚,再用一条红彩绸由新郎、新娘各执一端,新郎在前旁行于毡外,新娘后行于红毡上。过门槛时,门槛上扣着一架马鞍,即所谓“马上来,鞍上去,将来家大业大”,直走到庭院正中。
拜天地:庭院正中早已摆好八仙桌作为香案,香案上摆好供品:两摞贴着红剪纸花的枣饽饽及烛台、香炉等,同时,摆放着香纸、酒杯等。新娘山两位女傧相搀扶,跟新郎行至香案前,面南,按男左女右站定。待吉时到来,新郎将“资斧”行李置于案上,然后焚香烧纸,烛火齐明。新郎上香三炷,酹酒三巡后,后退与新娘平行。新娘在女傧相搀扶下,与新郎一起向天地神位,行一拜三叩礼。起身后再—拜,礼成,感谢“天作之合”。后来有司仪参与,新郎新娘根据司仪司礼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,大妻对拜,送入洞房。
合卺:俗称“吃入婚钟”。拜完天地以后,新娘仍由新郎用红绸牵着,踏着红毡,在两位女傧相搀扶下走向洞房。进入洞房后新娘要踏着横放一吊钱的马鞍子上炕,待新娘坐定,由新郎已婚的兄长,俗称大伯哥用秤杆儿将新娘盖头挑下,收好。所以用秤,盖因旧时秤十六个星为一斤,按南斗六星、北斗七星,加福禄寿三星,共应十六星之数,渭之“吉星合到,大吉大利”。此时,新郎新娘才第一次见面。新娘向着喜神或贵神的方位与新郎相向而坐。女傧相在新娘脸上象征性地搽点粉,谓之“添胭脂”。添完胭脂后开始吃合卺饭,也称“喝交杯酒”、“合婚酒”的。吃饭的筷子必须用新郎从女家带回的那两双。合卺饭,荣成民间有两种约定俗成,几乎都是:老板鱼一盘,谓之“相伴到老”;豆腐一盘,谓之富福有余;蜊子一盘,谓之早生贵子;陪菜一盘,黏糕一盘,谓之日子过得步步高;点心饽饽一盘,谓之子孙满堂;宽幅面汤两碗,谓之财宝川流不息,滚滚而来:吃完合卺饭后,新郎告退:吃合卺饭用的筷子,由女傧相交给新郎的兄长将新娘的盖头扔在正屋房顶上,筷子收好。待成婚第三大将盖头取下,和筷子卷在一起,以备将来盖新房时,挂在脊椽上为房神定位。
坐帐:俗称坐床。吃完合卺饭后,由女傧相服侍新娘更衣,将坐轿时穿的“表里红装”换下来,上鲜亮的衣裙,并修面梳头,女傧相尽量把炕铺软些,然后让新娘面向喜神或贵神坐定,这得视洞房而定。坐帐是新娘最难忍受的。吃罢早饭,直坐到夜半闹房结束,不吃不喝,不撤不拉,为此,在婚前的七天,女方就开始饿轿,对妇女身体的伤害是很严重的。闹房是婚礼上不可缺少的节目。俗话说“进门三天无大小”,所以闹房变成了年轻人最喜欢的节目。不过,荣成闹房比较文雅,也不称“闹”,而是叫“看媳妇”。过去,年轻人顶多说几句俏皮话,如果没人去看媳妇,说明这家的人缘不好,当公公婆婆的反到各家各户请人看媳妇。
洞房里的灯要长明不熄。新郎新娘上床后,小叔小姑等在窗外听“悄悄话”。据说新婚第一夜,“娘说生女,爹说生儿,两人不说话,孩了是哑巴”。所以,新娘大都等新郎先说。新郎实在嘴紧,新娘可以捅一指头,再不然只好先说了,因为谁也不想生个哑巴。
宴席结束后,送亲的宾客在迎亲的陪同下,来到男家堂屋向男家男女主人辞行,请多关照、指教新娘,说些客套话,并定下“归宁”’的日子,最后来到洞房再对新娘嘱咐几句:迎亲客伴送亲客走出村头,并将男家准备的礼物交给他们。送亲客牵马步行一段路后,再上马前行。
婚后拜祖:婚后第三天早晨,新娘结束坐帐,先给公婆及长辈叩头请安。请安后,婆婆交给她一把掏灰耙让其掏灰三次,每掏一次婆婆在旁边说赞语:“一掏金,二掏银,三掏骡马成群。”掏灰结束,梳洗一番,由女傧相伴同,一名少童在前手执红色毡垫,女傧扪端着木盘,上置酒具,到宗祠酹酒叩祭,谓之告庙拜祖,之后,再到族中长者家中叩拜。
搬三日:婚后第三天早饭,由男家原先约定的人家搬请,俗称“搬三日”或“吃三口”。新娘告庙祭祖回来后,稍事休息,约的人家就来搬请。女傧相陪同新郎一起到约定人家赴宴。这是一种家宴.大都坐在炕上,除新郎外俱为女性,气氛非常宽松。当席过半酣时,女领客提示新郎新娘松松裤腰带。这时,新郎新娘放下酒杯、筷子,当真解松腰带。女傧相在旁赞道:“松松裤带,防荒又防债。”
回门:俗称站九,也称归宁。婚礼之日以后,男家要择日送新娘回门:俗话说:“待要走,逢六九:”所以一般选六或儿,新郎和新娘到女家回拜,行谢亲礼。清末民初新郎新娘坐軕子,后来有的坐籼子,有的骑牲门。骑牲口时新郎步行,新娘中途不得落脚,回门往返的时间,有的在当天,有的住一至二天,而且各有各的理儿,如“站七回八,两头一齐发”,这是在女家住一天;住两天,则“站—七回九,两头一齐有”。回门回来以后,要将从娘家带回的莲子花儿饼、包子、面耳朵、小饼等,分送邻舍亲友,谓之“分包袱”,俗称“分小饼”。受礼者不能让包袱空着,要用钱、鸡蛋或小麦来压包袱。同时,新娘要向长辈赠送鞋帽、衣物,俗称“散针线”,让长辈品评自己巧拙,长辈要有回赠。此后,即按亲戚走动,婚礼方告结束。
网站制作与维护:郓城未来互联网络有限公司(创意设计,盗版必究) 备案号:鲁IP备